信用立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举措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赵建纲
这个条例主要调整地方国家机关掌握的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和监督管理,区别于金融系统掌握的信贷对象信用信息。地方政府对信用信息的块块管理与金融系统的条条管理互为补充,有利于形成社会信用体系网络化结构。条例将公共信用信息界定为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行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目前,公共信用信息分散在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只有通过征集、整合、查询、披露,才能实现信息共享,发挥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的作用,支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条例实施,有利于强化公共信用信息的应用服务。第一,政府部门应引入信用管理理念,带头使用信用信息,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第二,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进信用评价、信用报告等信用服务的应用;第三,政府采购、招投标和评选先进等多项活动,应将信用信息作为决策依据;第四,市场竞争中诚信是财富,失去诚信,就无立锥之地,掌握了企业的诚信,就掌握了维护市场秩序的主动权,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举措。
“信用陕西”的重要内容
——陕西省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平
诚信是市场秩序的基石、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是个人立身的根本,公共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诚信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各地方政府则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实践。
2007年以来,我省从建设“诚信社会”、“信用陕西”的战略要求出发,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是“信用陕西”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内容。当然建设一个诚信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依法依规有效采集、整合信用信息,建立统一平台,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及其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又没有明确的规范,协调难度很大;也因为各方面缺乏统一认识,有些部门对信用工作重视不够,出于保护既得利益等各种原因,不愿意提供所掌握的信用信息。同时,还存在信用信息开放共享与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保护必须妥当处理等敏感问题。这些都致使信用信息征集工作难度很大,迫切需要加强相关立法。
当然,仅靠一部《条例》还不能解决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的所有问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与之配套或相辅相成的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信用法规制度体系。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陕西省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技术规范》、《陕西省企业信用评价规范》等配套办法和标准规范,确保《条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公共信息管理必须依靠法制来规范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宪法、行政法主任、教授周汉华
社会体系信用立法、信用信息的管理在整个诚信建设当中居于核心位置。从国际上看美国是三大模式,通过100多年在市场当中的积淀,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加上信用评级就更多了。欧洲的做法是通过银行间、同业信息共享的方式来实现。中国则通过调动部门的积极性、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同时也允许多种方式来做,包括设国家级征信中心,通过这种方式建一个征信体系,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和其他国家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
因此,陕西省制定这个《条例》,我体会至少在四个方面非常有特点:一是陕西省制定的是一种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体现了地方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二是这个条例针对信用信息管理当中最难点,也就是对政之间的信息共享有相应的办法。2008年,国务院信息办合并之前,曾经推动好几个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最后效果都比较差,没有一个部门愿意和别的部门共享信息。而陕西省重点是对整个公共信息,可以说这是迎难而上的。陕西省创新的整个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是全覆盖式的,从公共信息采集到使用、到管理、到保护,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第三,确立了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在省市一级,这个节点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搜集的效率;第四,公共信息管理机构有一些强制手段,这样使得信用的建立更加有效,这是体制设计上的创新。
这些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而且在“十二五”专项规划当中,最后诚信体系建设规划是重点的规划,开始央行章程下来,起草了很多次,最近发改委和央行联合做这件事情。现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也都在建属于自己的信用体系,整个状况是逐鹿中原。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方面,条条块块,跨国公司、合资公司、纯民资、行业、部门、地方的,非常多。怎么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机制,而不是相互封锁的堡垒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想陕西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热点新闻
- 735421
- 209188
- 103901
- 68759
- 66227
- 61620
- 54448
- 42334
- 35421
- 31154